拥军爱民的儿童绘画(拥军爱军绘画作品)

带着80多岁的老父亲到王树声故居、王宏坤墓碑、麻城乘马会馆等革命红色精神圣地转了转,这个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,在参观登记薄上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姓名,每个展馆细致地观看

带着80多岁的老父亲到王树声故居、王宏坤墓碑、麻城乘马会馆等革命红色精神圣地转了转,这个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,在参观登记薄上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姓名,每个展馆细致地观看,像要把每一幅图画、每一篇介绍全部、完整地记在自己脑海,虔诚地像个小学生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。那一刻,我深深体会到,麻城这座大别山脚下小城、黄麻起义的策源地、红二十五军出发地、全国第一将军乡,爱国拥军红色基因传统,深深镌刻在脚下这片土地人民心中。

“最后一粒米,送去当军粮。最后一尺布,送去裁军装。最后一个伢,送去上战场。”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民言,就是老区麻城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的伟大而隐忍的贡献。

国庆节,别忘了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、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革命先烈,更别忘了更多默默无名、长眠他乡各处的、甘作共和国基石的爱国保家儿郎,更别忘了老区几代人的坚守与奉献,守得云开见月明,绿水青山埋忠魂。

国庆节,欢迎来红色麻城走走,这里是许世友、王树声等100多位将军的故乡,是革命火种燎原中华大地的出发地,国庆节让我们一起感受一趟纯净心灵、珍惜当下、奋发明天的精神之旅。麻城,欢迎您!

其实要求不能太高,给这个就不错了,有的地方啥都没有

我是晓黎

每年,单位都要给退休的、在职的退伍军人发个拥军袋,慰问一下,其实跟发点钱来的实惠,但是哪有这样的好事? 里边就是一副对联,一个福字,还有一张画,连个装钱的红包都没有,不过有总归比没有强吧!这也算是一种福利、一种待遇吧! #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# #让我触动的一句话#

1940年秋,一群乔装打扮成我八路军的日军士兵,混进村子里,意欲窃取我军情报。机智的村长,经过观察,从他们吃饭的一个动作,就立马确定对方不是八路军。

连日军都知道,我军素以纪律严明、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而深受百姓的爱戴。

我军在民间赢得了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的口碑。

据说在一个深秋,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,在高冷的天气中一路前行。

路上,将士们顶着雨,踩着满地的泥泞,背着沉重的军囊,终于在夜里抵达一个村镇。

满身的疲惫,全身湿透的寒冷,但为了不在夜里打扰民众,他们硬是找了个背风的地方露宿街头。

不仅如此,我八路军每在一个村庄落脚,临走时都会帮百姓打扫干净庭院、挑满水缸。

我军所到之处,百姓们都倍感亲切,我军与百姓鱼水情深,水乳交融。

越来越多的百姓,让自己的亲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。

有父母送儿子入伍的,有妻子送丈夫入伍的。

有的地方,甚至大半个村子的男人都加入了我军的行列。

在日军嘴里的土八路,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,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,就是靠着这种“军爱民,民拥军”的强大战斗力让日军头疼不已。

有了百姓的保护,日军感觉八路军就像中国人说的小草,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

哪儿哪儿都有百姓在保护他们,不光给他们通风报信,请他们住在家里,有的甚至为了保护八路军都不要自己的命。

鉴于这种情况,日军想了一个办法。

他们首先挑选出语言上能过关的,中文说的不错的日本士兵。

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我八路军的作风,怎么军纪严明呀,怎么跟民众和颜悦色呀,怎么团结友好民众呀,怎么帮助民众,拿他们从心里当自己人呀……一切的行为习惯。

最后,这伙日军乔庄打扮成八路军,混进村里,与百姓打成一片,窃取八路军的情报,并告诫日军士兵切记一定一定不要在言行举止上露馅。

可能是过于紧张吧,一个乔庄成八路军的日本兵去方便时,见到一个村民,真的是做贼心虚,竟高调地唱起了抗战的歌曲。

日本兵本想分散村民的注意力,没想到引起了村民的怀疑。

村民马上回去和村长汇报了此事。但见村长不慌不忙,淡定地说:“不急,我们先请他们吃顿饭,看看再说。”

日本兵听说村长要请他们吃饭,心里可是乐开了花,自以为这乔装得很成功,非但没被村民们识破,还相处融洽。

日军打算,到时见机行事,再顺便打听点儿情报就更好了。

日本兵们欢天喜地地去吃饭,村长成心在菜里面放上香菜,听说日本人都不爱吃这个。

席间,村长和村民们热情招待。

日本兵们想着一定要端着,不能让人看出破绽。一顿饭吃下来,也是把他们累得够呛。

不过,总算饭吃得还算顺利。

吃完饭,桌子上零零散散地放着日本兵们从饭菜里挑出的香菜,以及其他剩下的饭菜。

村长一看这些香菜,断定他们不是八路军,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,八路军可不会挑食,能吃饱饭就挺知足。

事不宜迟,村长赶紧联络附近的八路军,把这些日本兵团团围住,杀得一个不剩。

真是画猫画虎难画骨啊,日本兵只能从表皮模仿我军,但内里的精神品质是他们永远都模仿不来的。

怎么还有这么无耻下作的文人!

早上在头条上发现一幅配图说明。配图2是网络游客答曼1在今日头条发表文章的截图。答曼1不知什么来头,竟然胡说:“这幅图是民国三十五年,某地农民写真,人家日子过的也挺红火呀?"他刻意把作品提前到一九四六年,这个年份华北还是国统区,其为国民党统治擦脂抹粉的意思是很明显的!

其实这(配图1)是一幅解放区一九四八刋印的年画。年画表现的最解放区拥军优属过新年的热闹场面。

题跋文字是:

喇叭咚,锣鼓响,贺新年,喜洋洋,新春联,贴两傍,过年礼,端上房。都说人人敬英雄,军属军属最光荣!

民国三十七年

华北美术社•华大美术工厂印

这一段革命故是要讲到当年的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。学院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、美术家。他们跟随党中央迁居至华北一带。石家庄解放后,华北联大立即组织美术家绘制大型宣传画。不久,华北联大搬到正定县,与此同时,年画社由冀中新华书店接管。为贯彻华北局关于成立独立美术出版机构的决定,华北联大美术院与冀中新华书店年画科合并,在石家庄成立了华北美术社(大众美术社前身)。河北辛集新华书店印刷厂的石印设备和技术人员也奉命调往石家庄,为新成立的大众美术社提供了物质基础。随后,大众美术社展开了革命年画的刻印工作,没多久就出版了30多种木版新年画,两个月里,就印制了60多万份新年画。配图1就是其中的一幅。

清凉一夏(上)

山峦叠翠清凉夏,避暑黔北境绝佳。

流泉飞瀑迎朝阳,远山终日送余霞。

高原山地无平原,心安到处便是家。

春来春去又一夏,一枯一荣一年华。

上午高铁重庆北,转乘黔北迎晚霞。

初伏酷热暑难熬,深山清凉好度夏。

穿山越岭白云伴,绕道三省一日达。

寄情山水无尘扰,山庄休闲乐优雅。

溱溪河韵农家乐,黔北娄山凉爽风。

卧听鸡叫林鸟语,座看雾绕山峦锋。

山水有意千古缘,云雨无心万年情。

追逐清凉解暑忧,苦夏酷热本修行。

酸甜苦辣自己尝,悲欢离合自己扛。

忆每次醉心时刻,享生活细水流长。

寻一片清凉山水,握一抹恬淡时光。

揽一方自由天空,捻一抹温馨花香。

雷声隆隆日高照,暴雨阵阵热浪潮。

雨过山峦景色秀,峰顶蓝天白云飘。

溱溪清澈水缓流,清晨鹅鸭河中游。

戏水追逐时歌唱,天然放养多自由。

一半清醒一半醉,得舍之间寻平衡。

一切不必太在意,转瞬即逝便一生。

不愿苟且和将就,执意精神与心灵。

与其人群中狂欢,不如山水间纵情。

山水一程风光远,风雪几更碎梦酣。

依和着徐徐暖风,氤氲着微微情阑。

织结着悠悠寓意,享受着清凉惬然。

青山依旧景常在,光阴终是清变浅。

拥军路上八一村,溱溪河畔民风淳。

层峦叠翠饰尘世,溪水流淌润古今。

备战铁道穿村过,山村面貌焕然新。

军爱民来民拥军,人民致富感党恩。

一条铁道向山外,两峰对峙旧站台。

备用铁轨斑驳泪,茂密森林清风来。

千峰陡峭云雾绕,万壑幽深野花开。

站台一曲橄榄树,娄山关内寄情怀。

十一

乌云驱日天渐阴,风雨一阵气清新。

云开日出山雾绕,溪流淙淙清凉音。

十二

山民背篓步伐紧,清晨赶场楚米镇。

农家特产物丰富,绿色物品货价真。

人头攒动赶场早,避暑游客认真寻。

穷苦黔北成过去,勤劳致富全脱贫。

十三

南口鱼庄溱溪边,背山面对川黔线。

溪流淙淙卷细浪,峭壁巍巍连云天。

楼阁荷池鱼戏水,凉亭盆景人休闲。

草木青翠风清凉,天然氧吧气新鲜。

十四

只有己不断变强,才无惧雨雪风霜;

守着余下的流年,心在简约中安放。

凉风习习轻拂面,泼墨山水醉夕阳。

精神之树开小花,温柔岁月艳时光。

十五

高山顶上一村庄,二十来户洋楼房。

世代居此种山地,党恩惠民奔小康。

茂林修竹虫鸟唱,浓阴蔽日清风扬。

骄阳似火伏暑热,日落西山感清凉。

十六

溪流浇灌秧苗润,山间平地如绿茵。

蓝天白云绕山顶,田园风光醉游人。

十七

日落西山余光照,炊烟袅袅半山腰。

植被繁茂多秀色,群山苍翠少尘嚣。

悬崖峭壁雾流涧,峰峦重叠云蒙梢。

早晚清凉无酷热,黔北度夏乐逍遥。

十八

看群山风景如画,数过往流年雾霭。

悠悠岁月天地宽,绵绵博爱情永怀。

十九

日落西山飞彩虹,虹桥横跨两座峰。

傍晚酷暑渐隐退,清凉爽身山谷风。

二十

朦胧远山罩轻纱,若即若离泼墨画。

晨曦中一缕微光,暮色里一抹晚霞。

松竹掩映小楼房,山径蜿蜒到农家。

喜看群山林茂盛,虫鸟和鸣曲幽雅。

二十一

日暮青山林风扬,西山顶上长庚亮。

山峦寂静虫声响,夜色苍茫露水凉。

二十二

痛而不语喜不言,苦也撑起一片天。

一入江湖深似海,初心蒙尘已经年。

身在尘世中颠簸,心于冰寒处历练。

漫漫征程风雨润,悠悠岁月时光浅。

二十三

触摸岁月浅时光,沐浴夏日炎热浪。

一场雨水涤浮躁,天地对人恩赐赏。

雨后风凉暑气收,桐叶报秋果实黄。

日近西山生美景,婉约云霞醉夕阳。

二十四

山雨一夜立秋后,晨起雨雾漫山头。

雷声隆隆强降雨,溱河淙淙黄水流。

雨后风凉收暑气,零落黄叶报初秋。

黔北山翠峰绵绵,清凉一夏乐悠悠。

二十五

人生路上要归零,内心杂念应放空。

过去事情不多想,无论好坏是曾经。

一壶清茶许流年,半卷闲书慰平生。

守一方高山流水,泊一片淡雅心情。

道人巧用谐音梗,智计献功崔太守,斩杀黄巢挽救江山社稷。这究竟是怎么加事?难道古人玩谐音梗已经这么高端了么

唐朝末年,天下大乱,义军四起反对朝廷。其中最大的一支乱党名为黄巢,已进攻至京城城下,皇帝老儿唐僖宗早已闻风逃至四川峨眉山一带。

而此时距此700多公里外,有位姓崔的太守,正战战兢兢地镇守在地理位置极为偏僻的金州(即安康)。

一天,一名道士找到崔太守说:“大人,当今天下纷乱,各地动荡不安,原本繁华的地方如今都已经变得萧条。朝廷唯今正是缺人之际,大人就没有考虑过抽空去勤王护驾一番?”

崔太守愕然,许久之后才按捺住想要打人的冲动,翻着白眼说:“你是不是画符画傻了?当今皇帝拥军数十万都跑了,我一文官又势单力孤,这是老寿星喝砒霜——嫌命长了么?”

道士连忙摆手,“没有没有,太人淡定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我说的平定反贼,不是指让您上阵杀敌,而是一件你动动嘴就能做到的事儿。”

崔太守好奇道:“这么多名臣大将都做不到的事,我动动嘴就能完成?你莫不是在耍我吧。”

“没错,您知道金州境内有一条名为“金统”的河吧?“

“呀,不清楚”,崔太守不自然的说道。

道士撇撇嘴:“您这太守是怎么当的,连境内的地理环境都没搞清楚。”崔太守怒道:“这有什么奇怪的,我事务繁忙、日理万机,又怎么会将精力局限于一山一河?快点说清楚,那条河怎么了。”

道士洒然一笑,问:“那您总该知道黄巢的伪年号叫什么了吧?”

“嗯,好像大概似乎可以也许是...金统?”,说到这,崔太守若有所思。

“对了!”,道士说,“总是就在这里。您辖下的金统河正是那反贼的虫脉,只要您将它的源头断了,反贼自然也就不攻自灭。”

崔太宗一听,不禁喜的两眼放光。这种难度低,但好处大的事,正适合他这种既不想出力又想立功之人。于是立即叫上家人、军士往金统河上游而去。

一群人找了十几天,终于在距离金州城外几百里处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里找到了。崔太守立即命人动手挖掘,确定源头所在。大家一齐动手,直到挖断了山梁,才确认金统河源头:是从一个黑黢黢的洞里流出来的。

道士和崔太守一起钻进洞里,还没弄清楚是什么个情况,洞里就向外窜出来一个身影,啪唧落在地上当场死亡。崔太守凑近一看,此人腰间缠了一圈黄布,而不远处的墙壁上则挂了一把宝剑。

道士笃定的说:“这黄腰人就象征着黄巢。此番已经功成,我也要身退了。”

事后,崔太守望取下宝剑,打算把它和黄腰人一同运至峨眉山向唐僖宗请功,谁料刚启程不久,就听到了黄巢平息的消息,天下已然太平了。

#太平广记# #唐朝# #道士# #黄巢#

(取自《太平广记》第八十五卷“异人五”)

1982年,河北兴隆县,麻利嫂张翠屏去世了。因为是烈士遗属,麻利嫂走后,村里的领导都来帮麻利嫂的儿子朱海清处理后事。在清理母亲的遗物时,一个黑匣子引起了他的注意,在家中多年,他从未见过这个匣子。

 

村民们怂恿朱海清打开黑匣子,称里面说不定就有啥宝贝。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催促朱海清快点儿打开。没办法的朱海清砸开一看,里面没有什么宝贝,只有一张破碎的画、一个油纸包,里面都是大大小小的纸条。

 

村里有文化的老人,将画拼凑好后,发现是一张地图,而那些纸条更是不得了,那都是八路军打下的欠条,共计欠粮7000斤。

 

一个农妇如何会有7000斤粮食呢?那张地图又是什么呢?

 

地图是丈夫朱殿坤生前用过的地图,他是我党地下交通员,后来,在给八路军送信时,惨遭日寇杀害。而那些欠条是八路军战士从1939-1943年间,在麻利嫂家吃饭时打下的。

 

八路军的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里明令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每在麻利嫂家吃一顿饭,他们都会打张欠条,写下时间,约多少人,吃了多少米,约定待建国后归还,经年累月下,欠条越来越多,就这样积累了起来。

 

麻利嫂没有想过要他们归还,收下欠条也只是为他们心安而已,在麻利嫂的眼中,八路军都是好人,帮忙打日本鬼子的,也觉得这些事情是她该做的。

 

说起来,麻利嫂帮助八路军的故事也不止这一件,她曾在身怀六甲时,为八路军带路,成功解救了300名八路军,与李运昌司令结下不解之缘。

 

1943年1月,河北兴隆大雪纷飞,天寒地冻,在兴隆驻守的冀东军区司令李运昌得到一个消息:7000日伪军准备包围全歼他们。

 

李运昌他们只有300人,如果不能及时撤退的话,后果不堪设想,他亟需一名当地向导来为他们带路,就在他如热锅上的蚂蚁,急得团团转时,一个怀有8个月身孕的农妇出现在他的面前,”跟我走,我知道一条小路。“

 

李运昌看着面前大腹便便的农妇心有不忍,也有些怀疑,”这个时候不能开玩笑,你真的知道吗?“麻利嫂说:”我用我肚子的孩子起誓,我真的知道一条小路,你们快跟着我走。“

 

李运昌见她胸有成竹,遂吩咐部队赶紧转移,自己留在后面殿后。初春的冀东寒风刺骨,滴水成冰,李运昌跟着麻利嫂穿过密林、灌木丛,他见麻利嫂大腹便便的样子,有些担心她,提出要抬着她走。

 

麻利嫂笑着拒绝了,”没事儿,山里人身子骨硬,腿脚麻利。“说完带着他们穿过了一个山洞,走到尽头时,下面是悬崖,只见麻利嫂爬上悬崖,抛下绳索,战士们靠着这根绳索登上了悬崖,他们顺利从日伪军的包围中走了出来。

 

登上悬崖后不久,麻利嫂不小心踩到冰块上摔了一跤,这一摔,致使她早产。战士们将她抬到了一处山洞,女同志为她接生,很快一个胖小子出生了,李运昌为他取名冰儿,寓意为冰上生的。

 

李运昌他们成功突围后,派了几个人将麻利嫂送回家后,继续追赶大部队。

 

1945年时,丈夫朱殿坤在送信途中,被杀害,而麻利嫂也曾因为八路军带路,遭人举报,无奈之下只得东躲西藏。

 

新中国成立后,麻利嫂带着孩子艰难度日,原本她可以用那些欠条换取粮食,但她选择封存欠条。此时的她不知道,还有一个人在找她,这个人就是李运昌。他对兴隆县的老部下王佐民说了,麻利嫂救了他们的事情,让他务必找到麻利嫂。

 

这一找就是40多年,1988年,李运昌接到电话称麻利嫂找到了。原来,自王佐民调任后,寻找麻利嫂的任务就成了代代相传的故事,直到佟靖功来到兴隆县任职。

 

他找到一个重要的线索,麻利嫂的丈夫是地下交通员,死于日本人手中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他实地走访,终于确认了麻利嫂就是张翠屏。然而此时,张翠屏已去世,李运昌只见到冰儿朱海清。

 

在那个战争频发,民不聊生的年代,麻利嫂这个农妇活出了女人别样的风采,为了民族大义,为了驱逐外敌,麻利嫂巾帼不让须眉,不堕烈士遗属称号,她是真正的英雄,值得后人敬仰。

 

素材来源:手握七千斤“粮食欠条” 宁挨饿也不兑换——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张翠屏的忠义故事#人物##历史#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efeihuajia.com/article-1-85422-0.html

(208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

如果您有好的建议,请告诉我们。

上一篇 2023-03-14
下一篇 2023-05-23

拥军爱民的儿童绘画(拥军爱军绘画作品)相关推荐

    22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您关注的是儿童画画图片大全《拥军爱民的儿童绘画(拥军爱军绘画作品)》话题,敬请收藏。